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浦口区启动了以“艺术重构乡村”为主题的“响堂计划”,围绕空间规划、自然资源、文化产业、商业运营四个方面对响堂进行艺术化重构,将响堂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山谷村落打造成为省级传统村落、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24年4月,省委信长星书记在浦口区调研时称赞响堂留住了乡风乡韵乡愁,提出要将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2024年5月,响堂入选全国15家乡村网红培育计划首批推广应用单位,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单位。
2024年,浦口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采取由点到面、泛式思考的路径开展,既注重以“响堂计划”为切入点总结经验,又注重结合浦口区推广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查找制约因素和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调研组还专程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浦口实践
浦口区是南京市“含农量”最高的板块之一,农村面积占比近80%,农村人口占比近5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近10%。近年来,浦口区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生态基底,依托大都市近郊区位优势和农文旅资源优势,结合“都市微度假”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一)“艺术重构乡村”的响堂探索
响堂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属于老山景区,是典型大城市的近郊乡村。村庄总面积5490亩,共有村民78户,常住人口282人,村屋84座,栀子花总种植面积120亩,是南京栀子花的重要产地。2020年,浦口文旅集团成立响堂公司,会同江浦街道开展响堂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响堂坚持“生态休闲+特色产业”的村庄定位,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合作,盘活闲置资源,重构乡村要素,发展“栀子花”经济,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2023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各类业态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4.2万增长到6万元。响堂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塑形”,通过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面貌。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知名建筑设计师陈卫新担任村庄规划设计总顾问,制定总体规划和业态布局规划,通过整体景观设计与规划改造,在保留村落原貌与村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统筹实施道路改造、河道疏浚、外立面出新、景观小品打造等配套工程,将过去的祠堂和村委会改建为具有乡土文化标识性的空间场所堂屋和村宴,打造栀咖啡、新文房、打做、桐月春至等特色文化载体,嵌入一系列新型乡村消费场景,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注重“铸魂”,通过文化植入唤醒人文基因。实施“新村民计划”,邀请6名文化人才“走进来”,以本土文化的传承为核心进行在地性创作,创办乡村讲习所,打造乡村图书馆,实施“艺术家驻留计划”,成立村民合唱团,举办诗集展、主题插画艺术展、野餐音乐会等活动,形成具有响堂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群落,实现乡村文化生态的结构性重组。三是注重“造血”,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栀子花”文化产业IP,连续四年举办栀子花大会,线上线下拓宽栀子花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盘活闲置农房,鼓励34户村民出租闲置房屋,每户获得年租金5-15万元;通过自家老宅改造成自营农家乐、研学基地,4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创业。四是注重“凝心”,通过主体参与提升治理效能。探索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新村民和原住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召开“完善村规民约”协商议事会,修订房屋改造、经营管理等十方面村规民约,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
(二)“艺术点亮乡村”的浦口实践
2024年5月,浦口区在总结响堂经验的基础上,出台《“艺术点亮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提出举办文艺大讲堂、组织乡村文化活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阅读活动四大重点任务,重点打造一批艺术村落,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盆景”变为“风景”。一是打造艺术村落。重点培育江浦街道响堂、桥林街道江坂、星甸街道九华、汤泉街道赵湖、永宁街道青山和大桥六个艺术村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造“书法村”、“戏曲村”、“作家村”、“美术村”、“摄影村”等各具特色的“文化IP”,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二是培育文化人才。突出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民搭建展示风采、创新发展舞台,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中来。在赵湖,南艺美院师生“为村民画像”,村民们成为艺术创作“合作者”;在九华,省市区摄影协会携手村民开展“乡村主题摄影”,带领村民用光影艺术定格美好生活;在江坂,组织村民书法爱好者“为乡村书写”,相关作品在省市区主题展、联合展和邀请展中精彩亮相。三是丰富文化实践。深入街道、村(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四季村晚”文化巡演、“火龙钢花”非遗展现、“绿地电影” “戏曲进校园”等特色文艺活动百余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施“艺课进乡村”文艺志愿服务,将南京木雕、手工剪纸等50余个特色艺术体验带到村民身边,提升乡村审美韵味和文化品味。四是突出文化兴农。抢抓“都市微度假”风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露营经济、后备箱经济,依托文化赋能实现农产品增值,并引入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1月-11月,全区共接待旅游2155.3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45.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3%、11.45%。
(三)经验与启示
浦口区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主要来说有三个方面经验与启示:一是注重形态美与内涵美的系统整合。依托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风貌和自然资源,打造山谷艺术、艺术写生、丛林探索、精致露营等独特体验,融入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乡愁文化元素,让村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同步提升。二是注重原生态与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在保留乡风乡韵乡愁的基础上,引进专业团队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营,让新兴文化业态有了具象化表达、实体化承载,打造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融合的现代性“第三空间”。三是注重获得感与归属感的有机结合。对于原住民来说,文化赋能不仅让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变得更美、更靓、更有文艺范儿,自己也能在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于新村民来说,他们切身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改造乡村人居环境、重构乡村社会生态,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归属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浦口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批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统筹规划力度存在不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从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项空间和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对于乡村来说,艺术重构不仅是对乡村物理空间的改造,也不是“千村一面”地建老街、搞仿古建筑,更不是将乡村刻意城市化,而是要想方设法实现物理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的系统整合和有机融合。然而,不少村庄在规划设计环节存在急功近利心理,既没有对村庄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进行充分研究,也没有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导致规划上借用延用、设计上千篇一律、施工上标准定制、招商上复制粘贴,同质化倾向明显。此外,村庄空间布局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没有系统整合,文化产业的植入和成长缺少肥沃的土壤。
二是文化挖掘深度存在不足。对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充分,尤其在深层次研究和主题性策划方面存在短板。在品牌打造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案例,比如南通市海门区打造“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浙江省嘉兴市打造“乌镇戏剧节”品牌等,相较而言,浦口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书法文化、知青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但是一直没有形成“拿得出、叫得响、接地气、有底蕴”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IP打造不够立体和丰富。比如,响堂致力打造栀子花文化IP,但是游客到了响堂以后,除了观赏大片栀子花田、购买栀子花相关文创、参加栀子花主题活动外,对于其背后的种植历史、文化内涵、传说故事等知之甚少,缺少一个展现栀子花文化的综合平台或互动性体验场景。
三是产业发展精度存在不足。近两年,文化旅游消费作为社会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文旅流量高涨与消费市场低迷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旅游也开始遭遇“人旺”“财不旺”的窘境,巨大的游客流量没有转化成预想中的经济增量。一方面,虽然全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和基础较好,但是大部分项目都由村(社区)直接规划和运营,因为缺少专业化运营团队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整体运营管理水平较低,很少能够做到将农业生产过程与文化体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游客体验感不强,产业发展不旺。另一方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和经济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文创产品开发、旅游服务等环节协同效应不够明显,农文旅业态更新调整和优化升级不够及时,对于当下热门的体验式、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引入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四是基础设施硬度存在不足。近年来,区内各个艺术村落知名度明显提升,游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于交通、停车、就餐、住宿等硬件配套设施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综合体验。比如,响堂每年都会开展“栀子花大会”“山谷艺术展”等特色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是停车场地不足、餐饮排队时间长、公厕资源有限、网络信号较差等一系列问题经常被游客吐槽。青山渔村位于滁河岸边,自然风光秀美、特色鲜明,但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农家乐配套不足、休闲配套不够齐全,游客大多都是一过式的参观,难以得到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
五是治理融合温度存在不足。新村民的加入,不仅激活了乡村的文化底蕴、拓展了乡村的文化空间,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也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改变了乡村社会空间结构和文化生态。但是对于不少村庄来说,在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方面还存在差距,新村民和原住民在文化认同上存在隔阂,原住民对于新村民带来的发展理念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影响正常生活秩序,参加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这也反映出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中,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相对欠缺。
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是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以“一业兴”推动“业业兴”,形成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统筹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多要素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建设。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文化产业规划,通过合理规划村民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实现乡村多重空间与文化功能之间的良性互动。针对现有6个特色村,进一步加强特色挖掘、项目设计、资源倾斜和宣传推介,强化吃住行游购娱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另一方面,要保护原有风貌。要注重保持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和人文基底,充分学习借鉴松阳“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原则,保留村庄传统、文化、产业和空间肌理,打造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空间,塑造充满诗意的、人与自然融合的、带有乡愁记忆的现代精神家园。
二是统筹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夯实乡村文化根基。文化振兴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挖掘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传承的“双创”原则,进一步梳理文艺资源、挖掘文艺价值、培育文艺产业,突出创新创意的设计和创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精华有效传承,通过“第二个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打造文化品牌。就浦口而言,就是要盘活以王荷波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林散之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手狮舞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金陵葫芦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栀子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实现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创新,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乡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和体验场所,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探索文化治理。完善“艺术点亮乡村”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乡村讲习所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举办四季村晚、乡村艺术节等活动,促进文化艺术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重构农耕社会留下的乡村社会生态。
三是统筹好造血与输血的关系,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着眼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紧扣消费需求,捕捉产业热点,深化集农耕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让游客在互动中充分感受文化魅力。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通过“名师带徒”“文艺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壮大乡村艺人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经营能力,增强村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专业运作上下功夫。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研究制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按照“一个文化产业、一套招引方案、一组骨干力量”的专业模式开展市场化运营。充分调动高校、社会组织、文化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广泛参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创新并行的长效发展机制。
四是统筹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衔接共促、深度耦合。夯实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和党员先锋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发动群众参与。站在村民立场,尊重村民意愿,将村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体验,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制定规划提前征求群众意见、项目建设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发展成果实现群众共享。培育文化自信。充分用好村民理事会、协商议事会等创新载体,密切新村民与原住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的渠道,呼吁村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坚守和道德伦理秩序的建设,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创造者,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